日前舉行的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七屆五次會長(擴大)會議暨第二十九屆中國醫藥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公布的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我國醫藥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對外貿易總額、實現利潤總額、投資總額等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與會專家表示,醫藥產業的增長正在從過去充分覆蓋拉動越來越明顯的變為創新力的驅動,目前醫藥行業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科技創新有待加強。此外,隨著“兩票制”等政策的落地,醫藥流通行業將面臨變革。
“十二五”期間增速穩定
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我國的醫藥產業總體呈現平穩發展的態勢。主營業務收入已達兩萬多億元,規模以上醫藥制造業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9%,高于同期工業增長值增速3.8個百分點,完成進出口貿易總額1000多億,同比增長5%,實現利潤總額近2800億,同比增長12.5%。
從藥品流通銷售看,“十二五”期間平均增長17%,增長的速度保持兩位數。藥品零售額2014年比2010年增長一倍,達到了15000多億。雖然2015年具體統計數據還未公布,專家預期應該到17000多億。
但與此同時,醫藥產業目前正面臨一系列變革的沖擊。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郭云沛表示,醫藥產業的增長正在從過去充分覆蓋拉動越來越明顯變為創新力的驅動。隨著醫改的深入,未來將推進加快公立醫院改革,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實現藥品銷售兩票制,推行藥品二次議價,放開患者的處方選擇,改革藥品支付制度,重修醫保藥品目錄,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和落實分級診療。在藥品領域也會有一系列的政策變化,如藥品臨床試驗自查核查,開展藥品一致性評價,暫停執行電子監管碼,以及當前醫療互聯網和醫藥互聯網對傳統醫藥的沖擊等等。
創新能力成發展短板
與會專家普遍認為,醫藥行業目前面臨的短板之一是創新能力比較薄弱,科技創新有待加強。目前全球前50強的制藥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17%,而我們的大型藥企才達到5%,平均水平連2%都不到。國內醫療器械研發投入約為3%,因此技術含量高、銷售價格高的中高端醫療器械市場60%以上被外資產品所占據,前10位藥品的生產企業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外資企業。此外,行業集中度還是比較低,全國一萬多家醫療生產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只有一千多家,銷售收入過10億的不到20家,5400多家規模以上制藥企業中銷售收入過百億的不到15家。企業多、小、散,集中度低,這都不利于我國醫藥行業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科技部發展戰略研究院王宏廣表示,醫藥行業是潛力最大、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產業。如果判斷行業的趨勢,這個行業仍然還處在黃金時期。原因之一在于創新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內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它需要積累,會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說這個行業好也好不到哪去,差也差不到哪去。”但另一方面,老藥相對過剩、普藥過剩的局面短期內可能也不會扭轉,好藥永遠不足是常態。
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負責人表示,發改委下一步將加大創新支持。除了傳統的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外,去年創建了國內第一支產業投資基金和全新的專項建設基金,它采取資本金貸款的方式。在專項建設資金中,將創新藥品和高端醫療器械、化學原料的綠色改造包括危險化學品的搬遷改造作為重點的支持方向。 同時將支持工業機器人制造和示范應用,推動智能工廠建設,支持新材料的創制。
醫藥流通行業面臨變革
“十三五”時期是醫改的關鍵時期,也是行業轉變發展方式、建立現代流通體系的重要階段,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文件當中,提到建立現代醫藥流通體系。
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原巡視員溫再興表示,醫藥分開或有新舉措。“現在政策導向是要推動醫院處方可以到社會上去購藥,整個零售的終端可能不斷加大。我注意到這幾年醫藥企業包括很多外資藥企,一直追著零售藥店,建立了零售的團隊。”溫再興說:“如果國家關于‘兩票制’和處方外流的政策嚴格執行,處方將向院外流動,利好藥店或醫藥電商,很多電商已經在積極準備處方藥銷售。”
此外,“兩票制”的全國推開趨勢已經越來越明朗,這將帶來整個國內藥品零售市場新一輪的結構調整。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表示,“兩票制”如果推行,與大多數人認為大商業公司會獲得巨大發展機會不同,他認為反而是地市級的基層商業公司會有更多利好。原因是在地域分布較廣的基層地級市、縣城市場,大的藥品商業公司還未能很好地覆蓋,藥廠想進入基層市場只能直接開票給地市級公司。如果加上患者自主選擇在醫院或零售藥店購藥,結合基層醫保的保障水平還不高的現實,預計醫院藥品銷售最多將有25%擠壓到零售或電商,以滿足藥占比的合格標準。
所屬類別: 行業新聞